从2011年开始,短视频行业对外叫法不断在变化。我是学广播电视编导的,2011-12年时,市场上主流短视频形态叫“微电影”,我们的一些科目的作业也是拍一个XXX微电影,后来又出现了UGC、PGC、VLOG等。
直到目前依据时间长短或横竖屏区分的“小视频”与“短视频”,其实想要了解微电影到短视频的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,我们从生产和分发来对比,便能清晰地看清一切。
短视频比微电影的体量更小、拍摄周期更短,内容成本低,对创作设备要求不高。并且,短视频以其凝练的3S即高潮内容吸引了大量的受众,手机中各短视频app自带的拍摄工具降低生产门槛,同时通过算法个性化推荐极大的扩展了传播。
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,中国数亿的视频内容消费者,从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迅速转移,消费者的选择也越来越多。在视频资源匮乏的时代,视频内容由创作者主导,就像20年前电视播什么我们只能看什么没有太多选择。
而如今信息爆炸时代,消费者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,同时加上工作繁忙,越是简单轻松、容易理解的视频作品越能填补用户时间。所以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愿意创作接地气、靠近用户、简短消遣的内容,以此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,获得更好的流量。如此往复,短视频的爆发就这样到来了。
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,不仅带来了传播媒介的变革,更是加速了拍摄设备的变革。
原本在10年前制约人们拍视频的是专业设备的操作难度,如今的旗舰手机的摄像头参数快要赶上入门级单反了,拍摄操作也极其简单。拍摄画质较高和操作简易,都被手机这个随身携带且普及的设备实现了,因而很容易便引发了短视频全民拍摄热潮。拍摄设备的革新只是短视频兴盛的***步,抖音、快手、小咖秀等短视频平台推出的各种实用功能,如美颜、特效、音乐、跳舞机、合拍等等不同的玩法,帮助创作者更简单容易的创作视频内容,极大的降低了短视频的创作门槛。
同时加上年轻网生一代的创作者不断成长为视频创作主力军,更具有网感的玩家将不同的创意通过短视频更容易表达出来。
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用户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,视频传播越来越多元化,优质内容筛选方式也从编辑主导变为算法主导。手机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,4G资费的降低5G即将来临,使得短视频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流行文化。